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
林徽因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師。她與夫婿梁思成將一生獻給摯愛的中國建筑與藝術事業,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一起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筑系,是中國建筑史體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與奠基人。
林徽因不僅在建筑領域成就非凡,同時具有令人驚嘆的文學造詣。她的著述文章別具一格,充滿詩意又不失科學嚴謹;散文充滿靈性,詩歌更是膾炙人口。她一生執著于對美的追求,對美學理論體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藝美術等領域開拓創新,成果卓著。
1920年4月,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
1924年,林徽因和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冊在美術系。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
1928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
1932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
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中國較為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1938年,她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
1946年8月,林徽因全家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還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并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于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并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筑學會理事;并任《建筑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院,享年51歲。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愿。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筑的通俗讀物。
她發表有關建筑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筑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筑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于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后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里聽到樂聲》《情愿》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新中國國徽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于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于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1951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任務。后來人們將她設計的花圈圖案草稿(一小塊碑石)放在八寶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紀念她。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1949年,政協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征求紀念碑設計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應以碑的形式為主,以碑文為中心主題。1952年5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于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構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林徽因承擔了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并親自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特別是紀念碑小須彌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環浮雕。從總平面規劃到裝飾圖案紋樣,林徽因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復研究。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為藍本。
東北大學?;赵O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請D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棲之所。
景泰藍保護
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場一個舊古玩攤上買了一只景泰藍花瓶。老攤主對林先生說:“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就是老天利這家大字號,也快關張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绷只找驌鷳n起來,決定在清華營建系成立一個美術組,搶救瀕于滅絕的景泰藍。林徽因發動大家為景泰藍設計新的圖案,當時她積勞成疾,后來病得不能動筆。1953年完成了景泰藍搶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體又一次垮下來。
每年清明節,北京八寶山的林徽因墓總是擺滿了鮮花。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設計,上面有漢白玉花環,來自林徽因設計的天安門紀念碑圖案。碑上用營建社特有的字體刻寫的“建筑師林徽因墓”,這幾個字在“文革”中被紅衛兵砸毀,成了一座“無字碑”。墓今已修復。但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工地取回的試刻紋樣原件,無法修補。
“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從來不是‘打發日子’的生活,對于他們,日子總是不夠用的?!保ㄕ軐W家金岳霖評)
“一位了不起的中華第一女建筑師,才華橫溢的學者,她(林徽因)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如此的造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駕齊驅,共同作出卓越的貢獻?!保ㄇ迦A大學教授吳良鏞評)
“一代才女”(中國現代文學家胡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