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沖鼓樓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為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共十三層,八角攢尖頂,高25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占地面積160平方米。道光、光緒時曾維修,1982年貴州省政府兩次撥款維修,恢復了原貌。
據歷史記載,增沖侗寨建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600多年來,世世代代的增沖侗族人民創造出無數的神奇。
這座百年古樓,以它高超、復雜的建筑結構,精湛的制作工藝,獨特的造型,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也吸引著研究古建筑傳統村落的專家學者。
寨中有事商議或節日踩歌堂的時候,便捶響大皮鼓,寨中鄉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號施令,而增沖鼓樓平日,鼓樓大廳則是休閑的公共場所。增沖鼓樓是侗鄉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悠久、形體結構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三面環山、溪流環繞的增沖寨也可算是侗族村寨的代表。鼓樓、戲臺、花橋以及環繞在鼓樓周圍的吊腳樓如詩如畫,非常美麗。
1997年6月,國家郵電部曾發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郵票,其中有一枚就是增沖鼓樓。由此可見增沖鼓樓在由數不清的鼓樓、花橋、戲臺和吊腳樓構筑的五彩繽紛的侗鄉建筑中所占的地位。
增沖鼓樓樓基占地160多平方米,為木質結構塔狀建筑,五層,十三檐,八角攢尖頂,形如寶塔,雙葫蘆頂。高25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樓的底層分立四根金柱,八根檐柱,檐柱外繞以木欄桿。樓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設有直徑達1.4米的圓形火塘,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底層的南、北、西三面各辟一門,東面置一石板桌。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上書“萬里和風”四個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其一為“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其二為“龍鳳呈祥樓閣直聳沖霄漢;風云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其三為“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相映顯粼波”;其四為“百福龍宮聚眾議事擊金鼓;萬壽鳳閣集民歌舞慶玉樓”。增沖鼓樓從底層到二層沒有固定的板梯,但樓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二層以上均設有固定的板梯。為了使燒火的柴煙易于擴散,二、三、四層只在金柱外裝有樓板,金柱內就形成了空井,金柱之間及各層的外圍都放置有木欄桿。五層的樓頂懸掛一個木鼓,由寨老執掌。四、五層有很長的出檐,檐口下還裝有如意斗拱,既能承重,又是裝飾品。
上面2層為八檐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采用斗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高頂閣中,放有一個長3米,直徑50厘米的牛皮大鼓,為寨上召集寨中群眾議事和報警之用的指揮鼓。鼓樓內有樓梯,曲折而上,直到放置大鼓的一層。整座鼓樓全系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直指云霄。鼓樓內保存有數塊“款約碑文”,早的一塊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鐫刻的。
鼓樓文化”,是以“侗寨鼓樓”為代表,含鼓樓、戲樓、花橋(風雨橋)等侗族建筑在內的民俗建筑文化體系。貴州東南角的黎平、從江、榕江一帶是侗族的高度聚居區,歷史上,其地曾以“峒”為行政單位,故將其地村民稱之為“峒民”、“硐民”或“洞民”。據說,這是侗族稱謂的由來。侗族自己,則自稱“甘”。
侗寨鼓樓酷似一棵大杉樹,村民稱為“遮蔭樹”,可見它來源于自然,是仿生學在建筑文化中的具體運用。侗寨鼓樓與漢族地區的鼓樓不僅造型各異,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眾議事的社會活動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動場所。在貴州300多座侗寨鼓樓中,從江縣的“增沖鼓樓”是年代早、體量大、工藝精的一座。此樓建于清初,為十三重檐八角攢尖頂結構,通高20余米,占地100多平方米,于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其附近,建有一座風雨橋,也是“增沖鼓樓”的組成部分。大概為了不與鼓樓爭主角,心甘情愿當配角,不雕不繪,樸實無華,僅在橋頭雕塑吉祥動物作為“保護神”。
侗族喜歡唱侗戲,侗寨里頭戲樓多,有的寨子多至四五座。侗寨戲樓多建于寨子中央,與鼓樓、歌坪緊密結合,構成侗寨的“心臟”。侗戲為戲師吳文彩首創。由于侗戲是在侗族民歌和民間故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群眾基礎好,很容易普及,故而大批戲樓應運而建,僅從江縣即有100多座。
侗寨戲樓是用侗鄉盛產之優良杉材建成的,樓面多蓋杉樹皮,有的也蓋小青瓦。蓋瓦的樓脊上,正中彩塑二龍搶寶,脊端精雕鴟吻鰲魚,翼角高翹,瀟灑飄逸。戲臺面闊13至14米,進深7至8米。臺前罩面枋上多有木雕,飾有游龍飛鳳、人物故事、花鳥蟲魚,五顏六色,琳瑯滿目,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侗寨戲樓有個共同的特點,即多半建于魚塘上。此舉不僅節約用地,還便于防火防潮。特別有趣的是,臺上演戲,臺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
侗族喜歡住水邊。溪澗縱橫,流水潺潺,小橋人家,是侗寨風光的一大特色。有河有水便有橋,河多水多橋自多。據統計,僅黎平、從江、榕江三縣即有各式各樣的風雨橋300余座。橋本是水上交通設施,但侗寨風雨橋除了作為交通設施使用外,還有裝點江山、培修風水等功能。侗族風俗認為,村頭寨尾修建風雨橋,可以保住寨子里的財富不隨水流走。侗寨風雨橋不僅是富有的象征,還是富有的保障。
許多風雨橋,彩塑彩繪,花花綠綠,人稱“花橋”。在眾多的花橋中,黎平縣的“地坪花橋”為壯觀。橋橫跨南江河,全長57米。橋上建有長廊,廊上建有3座亭子,中間一座酷似鼓樓,人稱“花橋鼓樓”。在這座風雨橋的長廊內和花橋鼓樓上,繪有20多幅侗鄉風俗畫,諸如侗姑紡紗、侗姑織錦、激流放排、吹笙比賽、雙牛角斗、行歌坐月、南江小景等等。地坪風雨橋于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侗家集會議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們拜祭、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它還是寨老處理糾紛、明斷是非的公堂。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它又成了擊鼓聚眾的指揮所。此外,它還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幾乎都有鼓樓,它已經成為侗家村寨的重要標志。
侗族村民認為,鼓樓有十大用途:
遇有大事要事,集體商議決定,人們叫做“起款”?!翱畋姟痹凇翱钍住敝鞒窒轮贫ā翱罴s”?!翱罴s”通過之后,刻碑勒石,立于鼓樓中。
遇有重大事件,登樓擊鼓召喚,眾人聞聲而至。擊鼓報信有報警報喜之分,村民可從鼓聲得知是警是喜。
村民之間發生糾葛,需要眾人幫助排解,便聚集在鼓樓里裁決。如有什么人犯了過錯,需要當眾處理,也在鼓樓里進行。
“大歌”是一種“一領眾和”的多聲部無伴奏民歌,在可以開親的男女歌隊之間對唱,氣勢磅礴,觀者如堵。
農事之余,村民聚集在鼓樓里,夏天小憩納涼,冬天烤火取暖,老人給后生講述歷史故事,傳授生產技能,教唱侗歌、侗戲。
逢年過節,村民在鼓樓坪上或鼓樓里的火塘邊,吹蘆笙,踩歌堂。
在下種以后一段時間里,為了不誤農時,將蘆笙音孔用棉花塞緊,存放于鼓樓內。
村民揀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誰,便放在鼓樓里,任失者自領。
村民將斗死或老死的“斗?!钡年鹘菓覓煸诠臉莾?,作為村民團結、村寨富有的象征。
為方便過往行人,將草鞋掛于鼓樓柱上,任行者取用。
1985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增沖村先后榮獲“貴州魅力侗寨”、“中國景觀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中國民間藝術(鼓樓風雨橋)之鄉”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