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于湖南張家界市,占地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砂巖峰林地貌、巖溶洞穴。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厚層石英砂巖,由于巖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受后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巖峰林地貌景觀。
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巖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巖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巖墻、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巖中的溶洞景觀。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
空中圣湖寶峰湖,是懸掛在張家界地貌之巔的湖泊。寶峰湖為張家界山水之魂,更被譽為“世界湖泊的經典”,位于張家界武陵源,是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電視連續劇《西游記》水簾洞、《湘西剿匪記》等劇的實景拍攝地,是張家界市政府對外推介的五條精品游覽線之一,是張家界唯一以山水為主的風景區,素有人間瑤池的美譽。2009年度被評為中國十大旅游休閑湖泊之一,并被授予“最具風情獎”。其中仙女照鏡、鷹窩古寨、絕壁飛瀑、一線天峽谷等較為奇美,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民俗風情天人合一,被評為中國十大休閑名湖之一。
黃龍洞于索溪峪景區東北部,距常張高速陽和出口20公里,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溶洞地府之大成,享絕世奇觀之美譽,乃世界溶洞的“全能冠軍”,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旅游溶洞”。
黃石寨位于森林公園中部,屬“張家界地貌”發育的盛年期,海拔1080米,寨頂面積16.5公頃,是景區較為典型的方山臺地,也是森林公園較大的觀景臺。環游四周可見柱峰挺拔,溝壑縱橫,蔚為壯觀。主要景點有天書寶匣、摘星臺、五指峰、天橋遺墩、飛云洞等20余處。
袁家界位于森林公園北面,屬方山臺地,依山巒,憑幽谷,自東向西延伸。主要景點有乾坤柱(哈利路亞山)、后花園、迷魂臺、天下第一橋等。被稱為“外星世界”。從水繞四門乘坐“世界第一梯”的百龍天梯直上袁家界,無限風光令人激情四溢。
天子山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區西北部,屬“張家界地貌”發育的幼年期,與森林公園、索溪峪呈三足鼎立之勢。以其位置之高而雄視群峰,擁有近百個天然觀景臺、2000多座石峰和多處飛瀑流泉,尤以云海、石濤、冬雪、霞日較為壯觀。臨崖鳥瞰,有雄視群芳,領千軍萬馬的帝王將相之感。有詩曰:“誰人識得天子面,歸來不看天下山?!?
十里畫廊位于張家界武陵源索溪峪景區,是該景區內的旅游精華,在這條長達十余里的山谷兩側,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人行其間如在畫中。溝旁黛峰屏列,山上的巖石形成了200來尊似人似物、似鳥似獸的石景造型,其中“孔雀開屏”、“采藥老人”、“壽星迎賓”、“猛虎嘯天”等較為著名。十里畫廊長約五公里,進入十里畫廊沿途有轉閣樓、壽星迎賓、采藥老人、兩面鐘等十個主景點。
金鞭溪全長7.5公里,因標志景點金鞭巖得名。金鞭溪是景區比較美的峽谷地段,從張家界森林公園門口進入后,往前步行300米左右就是金鞭溪的入口。穿行在峰巒幽谷間,溪水明凈,跌宕多姿,小魚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鮮美,鳥鳴鶯啼,人沿清溪行,勝似畫中游。被稱為超越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世界最美的峽谷”。主要景點有迎賓巖、金鞭巖、紫草潭、千里相會等。
張家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于地質公園核心景區水繞四門旁邊,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其中展館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生態廣場約為5000平方米。已經兩次提質抬升,博物館向全球免費傳播張家界地貌科普知識,解讀張家界地貌形成由來,充分展示其科學、生態和美學等價值。
博物館共分“走進張家界”、“保護張家界”、“體驗張家界”三大部分,設置有綜合展廳、古生物廳、動植物標本廳及歷史人物介紹廳、張家界地貌5D體驗館等,館藏2萬余份各類珍貴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古生物化石、礦物六大類標本。5D體驗館是世界地質公園的首創,也是博物館唯一的收費項目。體驗館中播放的電影影片《武陵奇緣》能夠使觀賞者享受穿越太空漫游的樂趣,立體感受張家界億萬年的變遷。博物館現已成為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科普旅游的熱點,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參觀。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北緯29°13′18″-29°27′27″,東經110°18′00″110°41′15″,屬中國西南地區云貴高原東北部與湘西北中低山區的過渡地帶,海拔300-1300m,具有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水量約1400mm。公園面積約398k㎡,其中特級保護區面積21.02k㎡,一級保護區77.63km2,二級保護區16.29km2,三級保護區139.54k㎡,發展控制區143.52k㎡。
中國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屬中國西南地區云貴高原東北部與湘西北中低山區的過渡地帶,海拔300~1300米。中國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主要發育有砂巖峰林地貌和巖溶地貌。
砂巖峰林地貌具有相對高差大,高徑地大,公園內的峰柱達3000多座,高幾十米至400米,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就有1000多座,柱體密度大,擁有軟硬相間的夾層,柱體造型奇特。
巖溶洞穴地貌是公園區內另一重要地質遺跡類型,共有大小洞穴幾十個,其中以黃龍洞較具代表性。黃龍洞發育在上古生界三疊統石灰巖和白云質石灰巖地層中,由5層上下相互連通的巖溶洞穴組成,總高度160米,總長度30千米以上。洞內各種窟穴、邊槽、倒石芽及各種形態的化學堆積物十分發育。
中國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內的砂巖臺地、方山、峰叢、峰墻,峰林、柱峰、石門、深切嶂谷、溪流、自生橋、穿山,一線天等的在空間的分布上具有典型的系統性,表明了張家界砂巖峰林地貌是地表流水沿產狀平緩、厚度巨大的成景石英砂巖中完全內切穿的垂直或近垂直節理侵蝕切割,使巖層逐漸肢解分離,經歷了由原始構造面→臺地、方山地貌→峰叢、峰林地貌→斜坡殘余峰柱林→新剝蝕地貌的動態發展過程。這是一種在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特定的新構造運動和外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舉世罕見的獨特地貌,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因此被視為地表過程演化天然實驗室。的一種獨特罕見的地質地貌遺跡。
地質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生長著木本植物850多種,野生動物達400多種。由于地史的原因,張家界地質公園所在區域在第四紀冰川期未被大陸冰川完全覆蓋,因而成為植物在第四紀冰川期的避難所,使得許多古老孑遺植物得以延續下來,該區域也成為中國植物區系中較有代表的自然遺產存地之一。根據《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規定,園區境內共有國家保護植物57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等10種,二級保護的樹種有鐘萼木、白豆杉、巨紫荊、香果樹、蓖子三尖杉、金錢槭等10多種,三級保護的有黃杉、檫木、白樟樹等20余種。
此外,地質公園區自然條件差異大,植物的垂直分帶明顯,群落完整,生態穩定平衡,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有云豹、紅腹角雉等一級國家保護動物和大鯢、獼猴、穿山甲、大靈貓、林麝等二級保護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樹種有珙桐等。
張家界地貌景觀的美學價值,既表現在它的外觀上,又隱藏在它的內涵中。由于發展階段和發育程度的不同以及不同地域巖石節理密度和流水條件的差異,地質公園內展現了平臺、方山、峰墻、石柱、石峰、峰叢、石門、天生橋、峽谷、障谷等眾多地貌類型和數以千計、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個體地貌形態。其中以峰林地貌形態較具代表性。峰頂與地面的高差數10m至400m,群峰如林、峭壁直立、溝壑幽深、溪流環繞,組成了規?;趾?、氣勢磅礴、變幻莫測、神秘深奧、美侖美奐、無與倫比的、具有強烈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地貌景觀。特別是當群峰間云海翻滾、洶涌澎湃、奇態百出,為煙霧繚繞、霧霾密布、峰巒時隱時現、瞬間萬變的時候,人們也會隨之思潮起伏、浮想聯翩。張家界地貌的美學價值,就在于它能進入人的靈魂,影響人的意識。
張家界是個多達18個民族的聚居區,這里的人們都非常的善良好客。千百年來,他們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和風俗,如:哭嫁、對山歌、跳茅古斯舞、跳擺手舞、吃臘肉酸菜、穿挑花織錦、住吊腳樓和做土家蠟染花布等。這些文化和風俗與張家界的自然景觀緊密相連,一直傳承至今,因此張家界又被稱為“文化大熔爐”。隨著地質公園的發展,反映當地文化和風俗的文化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已經開發出了極具影響力的《魅力湘西》、《煙雨張家界》等大型文藝節目,同時還建造了反映名俗風情的《溪布街》。自然景觀的壯美使得這一地方人杰地靈,涌現了大批的杰出人才,如賀龍元帥等。位于地質公園天子山景區賀龍公園中元帥塑像,就由張家界較負盛名的石英砂巖雕刻而成,充分反映了元帥堅強不屈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