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樓,始建于唐高宗顯慶年間(公元656年-661年),距今已1350余年,是與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齊名的唐代文化名樓之一。東望富樂(山)、西接碧水(寺)、南眺南(山)塔、北連九院(科學城),踞龜山傍涪水,攬綿州之勝于無余。
越王,李貞(627年-688年),唐太宗第八子。唐史稱,在皇族諸王中,李貞以“才王”聞名,“文武兼備”,“富有吏干”。刺綿州時,以忠孝為本,仁義為先,興水利,扶農商,昭示天下,馴化百姓,融合各族,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現在恢復重建的越王樓仍建造于龜山遺址,占地面積84.2畝,呈唐式昂斗飛檐歇山式,底層東西長66米,南北寬88米,主樓高99米,共15層,建筑面積22207平方米,集閣、樓、亭、殿、廊、塔于一體,一層至五層是閣,十層至十三層是樓,十五層是亭,頂端寶頂似塔,二層南北兩方向是殿,各層有外廓,是當今仿古單體建筑之最。三大名樓樓主及專家來綿考察,稱頌越王樓“霸氣”,故有“越王樓霸氣、黃鶴樓大氣、滕王閣才氣、岳陽樓秀氣”之說。
越王樓接待服務時間:09:00-21:30,21:00停止售票(游覽時段白天09:00-17:00,晚上17:00-21:30)。
三江半島是開放式景區,整個景區全年開放接待游客。
游客中心接待服務時間:9:00-21:30
越王樓景區
地址:劍南路東段326號越王樓景區
綿陽科技館
地址:一環路東段232號
三江半島景區
地址:濱河北路東段298號
曾位列唐代“四大名樓”之一的越王樓,有“一座越王樓,半部文學史”的美譽。
據考證,越王樓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督建,當時參考了長安、洛陽諸多王府的營造規劃,再根據龜山地形地貌,依山取勢,因勢建樓,耗銀50萬兩。作為唐代文化名樓之一,其范圍延伸至今天的碧水寺、東絕廠、電視塔、市三醫院一帶,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堪稱唐代四大名樓之首(滕王閣高9丈、黃鶴樓高6丈、岳陽樓高4丈)。
鼎盛時期的越王樓,樓高百尺,樓頂壓著紅色屋脊,脊上飾有龍虎及神獸雕塑,脊下為綠色彩釉屋瓦。大樓四周的欄桿、立柱、板壁均為紅色,繪著華麗圖案,顯露出雍容的皇家氣派。攀至頂層,可北望劍門,72峰隱約可見;向西可望岷山雪山;東南則可將綿州美景盡收眼底。越王樓經歷唐、宋、元、明,至明萬歷年間重修。明之越王樓,毀于清乾隆初年。遺址越王臺,保留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越王樓從2001年10月24日開始重建,再到七年之后啟動續建,耗時整整十年。今天,千年前的大唐越王樓終于以恢弘的氣勢崛起在綿州大地,從而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遠處眺望,高達99米的越王樓大氣磅礴,直聳云霄。
從越王樓西側進入,經過一段小路,便是越王樓主樓,在主樓下仰望,越王樓碧瓦飛甍、雕梁畫棟。沿石階而上,長16米、寬10米的浮雕墻上,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撰寫的《重建越王樓記》映入眼簾。整個文字采用美觀雋秀的歐體簡化字。這些字都是由專業工匠精心雕刻的,每個字都是在歐陽詢作品中尋找到原字,再根據其筆鋒和結構轉化為簡體字。為的是讓游客進入主樓之初便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盛唐文化,也讓所有人都能讀懂。
公元656年,“三王”(漢王、原王、越王)加冠的李貞,以執政皇帝唐高宗的兄長身份任綿州刺史,擔負重任,坐鎮大西南,防御吐蕃東侵,保一方平安。唐王朝國庫撥銀50萬兩修建越王樓,李貞親自督工。其初衷之一是作為加強防御,更重要的是栽梧桐引鳳凰,廣招天下人才,帶動綿州經濟文化的發展。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被迫出逃西蜀,率王公大臣、在兩萬御林軍的護衛下入蜀,駐蹕綿州越王宮----越王樓,方驚魂稍定,心情有所好轉。玄宗出逃入蜀,一路上千辛萬苦,吃不好,睡不好,傷感欲絕,沒想到在遠離長安的西南邊陲綿州,尚有可與首都長安宮殿媲美的越王宮,一切均按王制打造,舒適安全。于是,唐玄宗不再忙于趕路,暫作休整,將越王樓作為臨時行宮。
自唐越王樓修建完工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紛至沓來,揮毫潑墨,留下了無數千古頌傳的經典詩篇,歷代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0余篇,其中尤以詩仙李白的《上樓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圣杜甫《越王樓歌》: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宋代陸游《登越王樓》:“上盡江邊百尺樓,倚欄極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住,兩足猶堪踏九州”等詩聞名天下。唐、宋、元、明、清歷代畫家也多有描繪越王樓的精美畫卷,故有學者稱越王樓為“天下詩文第一樓”。越王樓曾數度毀損,幾經重建。唐末宋初,越王樓被一場大火燒毀大半,元朝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明代亦重建過一次,但明代的一場大火又將其徹底燒毀,僅剩越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