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梨是中國高緯度寒冷地區,寒地果樹中舉足輕重的砂梨系統寒地梨的優良品種。它喜冷涼濕潤氣候,耐高寒,在零下32攝氏度以內可以安全過冬,宜在海拔300米左右,晝夜溫差大的丘陵坡地生長。地處吉林省長白山山脈并近海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蘋果梨所需要的生態環境,因而成為蘋果梨的“發祥地”和主產地。
延邊蘋果梨素有“北方梨中之秀”的美稱,蘋果梨樹每年5月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實成熟,幼樹長至4—5年即可結果,8—9年進入盛果期。梨果大,平均單果重254.31—238.78克,最大者可達700克。果皮黃綠色,貯后轉為鮮黃色,陽面有鮮紅暈,黃紅相映,整個果面多雜淺色銹斑,更加鮮艷奪目;果肉潔白、細嫩,果心小,水豐汁濃,味道甘甜。
蘋果梨的最大特點是甜酸適度營養豐富,口味鮮美香甜,果大肉多,肉色乳白細膩,質地脆而汁多,果核小,可食部分占85.9%,品質上乘。延邊蘋果梨不僅營養物質豐富,口味鮮美,而且還便于貯存,在一般的地窖里可以貯藏8—9個月,在正規的冷藏室里,可存到新果上市,貯后的果皮變黃,果皮面有一層蠟質分泌物。
延邊蘋果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B1、B2等以及鈣、磷、鐵等成分,營養豐富。有潤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利尿之功效,還能增進食欲、助消化,對體虛、津液不足者頗益。
1987年,延邊蘋果梨產量第一次突破了3萬噸大關。
1990年,延邊蘋果梨面積達12583公頃。
1992年,延邊蘋果梨產量達到了4.3萬噸。
1999年以后,延邊蘋果梨規模達到頂峰,產量猛增,到2000年,蘋果梨產量達到16萬噸,有龍井、和龍、延吉、圖們和琿春5個主產縣(市),45個重點鄉(鎮),5個萬畝果園。
2008年末,延邊蘋果梨種植面積下降到6700公頃,僅為高峰期的53%,此后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2011年末,延邊蘋果梨面積為6718公頃。
1985年,在全國蘋果梨的檢評會上,延邊蘋果梨被評為全國第一優質梨。此后出口香港等地,以其汁多、果脆在香港市場上被評為吉林甜梨。
1989年,在全國水果評比中蘋果梨名列榜首。
1995年,吉林省龍井市被命名為“中國蘋果梨之鄉”。
1998年,延邊蘋果梨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名牌”產品。
2002年1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延邊蘋果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04年,延邊蘋果梨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 2009年,延邊蘋果梨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確定為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之一。
2015年,農業部公布中國第三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入選名單,吉林延邊蘋果梨栽培系統名列其中。
延邊蘋果梨已有90多年的栽培歷史。
民國十年(1921年),當時延吉縣(今龍井市)老頭溝鎮小箕村人崔昌浩委托其弟崔范斗從朝鮮咸鏡南道北青果園拿來的6條接穗,嫁接在自家園內的2—3年生山梨上,經多年防寒培育,成活三株,民國十六年(1927年)終于結出了果實。因果實大,味酸甜可口,被當地人稱為“真梨”。原有的三棵母樹,現只成活一棵,就是現有的蘋果梨母樹,全國各地蘋果梨都發源于此。
1949年,延邊蘋果梨的栽培面積僅有105畝,產量19噸左右。當時,只是作為一個新品種,處在試驗和觀望階段。
1952年,吉林省果樹品種調查組在延邊調查時發現了這一品種,調查組為了統一品種的名稱,根據品種果形偏圓、底色黃綠、向陽面有紅暈、遠看似蘋果等特征,即稱其為“蘋果梨”,而非梨和蘋果嫁接品種。
蘋果梨產業的起步
1952年至1960年期間,延邊州第一任州委書記兼州長朱德海提出利用荒山荒地大量發展蘋果梨,改善農民生活,并與蘋果梨專家們制定建立和發展國營果樹農場的規劃。
1953年開始,由枝接繁殖改為芽接育苗,砧木由山梨根改為山梨實生苗,修剪整形,由環狀改為疏散分層,并采用人工授粉,推廣坡地栽培,防治病蟲害等一套綜合栽培技術。
1960年前后,延邊州建成龍井果樹農場,并陸續建立了老頭溝果樹場、細鱗河果樹場、大蘇果樹農場等。 [7]
蘋果梨產業發展高峰
1986年到1991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經濟逐步走向繁榮,延邊州決定把蘋果梨產業作為發展延邊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早在1979年,延邊農學院即增設了果樹專業;1985年,由延邊龍井果樹農場、延吉市園藝農場參與,延邊農科所(現延邊農業科學院)、延邊農學院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實施了“蘋果梨優質豐產綜合技術開發”國家星火項目。經過兩年的努力,產量達到了前三年平均的兩倍多,一、二等蘋果梨達73%,好果率達90%。667公頃果園的經濟效益達到455萬元,并把這項技術推廣到全州。
蘋果梨產業萎縮期
1997年至2004年,由于遼寧、內蒙古、甘肅等省區也廣泛種植蘋果梨,致使蘋果梨產量激增,價格陷入低迷狀態,加之蘋果梨的運輸半徑小,儲藏能力有限,生產資料價格連年增長等因素的影響,果農效益逐年下滑,許多果農砍掉果樹,將果園改作它用,致使蘋果梨面積急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