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歷史文化名城---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嶷山,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舜帝陵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筑,從外入內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干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廂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墻環繞;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我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
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于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于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廟前廣場東側20米,有手書“九嶷山舜帝陵”漢白玉碑一塊,北邊是長長的神道,兩旁并立石人石獸,神道盡頭建三橋,橫跨九嶷河。對面有山峰矗立,秀麗端莊,豐腴俊美,與舜源峰遙望,相傳為娥皇峰。西北不遠,又有一峰,清秀挺拔,亭亭玉立,這就是女英峰了,兩旁還有小山,叫美女峰和梳子峰,據說是女英的侍女。娥皇女英兩峰并峙,脈脈含情,似與舜源峰相偎依,不禁使人想起二妃的凄美的傳說。
進了午門,左右有鐘樓,東西設廂房。迎面就是拜殿,陳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銅編鐘在內,三面墻上有刻書,古文隸體,介紹舜帝生平及業績。
拜殿之后是陵廟的主建筑——正殿,氣勢宏偉,莊嚴肅穆。殿前東北有“撫瑤頌”碑一塊,高約3米,為明萬歷四年(1576)立。
正殿內有舜帝銅像一尊,只見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劍,氣宇軒昂。銅像背后為萬山朝舜圖畫,其景在下灌東南,灌溪仙境景區內,極目遠眺,但見山勢逶迤,如屏如障,綿延數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萬山朝九嶷”之說。背面有“二妃圖”,圖中娥皇女英撫竹而泣,竹枝盡斑,左右書屈原《湘君》詩:“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為隸體。正殿四周的護欄上,刻著九疑風光、舜帝傳說和歷代名人與九疑的故事,都有文字說明,簡單扼要。
出了正殿,拾級而上,就到了寢殿,為一敞開式建筑,緊鄰舜源峰,正中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傳是漢徐儉所立。寢殿下方,左右設碑廊,陳列從清朝到民國的祭碑32塊,其中何紹基的“諭祭文”,被譽為書苑珍品。2000年9月9日,永州6萬多干部群眾和來自中央、省直有關部門的領導,以及美國、泰國、和臺灣、香港地區的舜裔宗親代表在舜陵隆重集會,公祭舜帝,規??涨?。
山中海拔最高的是舜源峰。這座山與舜帝的傳說淵源很深。 說舜帝到南方巡狩,走到九嶷山時不幸駕崩,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聽聞噩耗一路哭泣來到這里,她們的淚水灑落在竹上,于是湖南就有了斑竹,這種竹子也被稱為湘妃竹。九嶷山一帶的人感念舜帝為百姓做了很多事,于是在山下為他修陵筑廟。 除了美麗的神話傳說和舜陵、舜廟外,九嶷山有挺拔雄偉的山峰、郁郁蔥蔥的林海、千奇百怪的溶洞及汩汩流淌的溪泉。
舜陵后的舜源峰,現已開辟為公園。山峰海拔600米,因屬舜葬之所,歷來就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參天,怪石嶙峋。山上林木覆蓋率98.5%,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4.8萬,是純天然的氧吧。舜源峰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樓、石城、朱明、簫韶如眾星拱月,環而護之。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勢雄奇,北邊為懸崖絕壁,上有千年石樅一株,干大數圍。石樅也為九嶷三寶之一,與一般樅樹相似,只因其多長在峰巔石崖之上,故名石樅。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筆直,皮色深紅,木質堅硬,了又有五葉、七葉、九葉之分。
寧遠縣城的水市停車場有面包車或中巴直達舜帝陵景區,路程約30公里,車費只需5元。
1)永州至寧遠縣(走永連公路)至九嶷山景區,車程2個半小時,路況較好。
2)廣州-九疑山:州-廣清高速-清遠-清連高速-連州-永連公路-寧遠九疑山
3)郴州-九疑山:郴州-桂陽-寧遠九疑山
4)長沙-九疑山:長沙-京珠高速-衡陽-衡棗高速-永州-永連公路-寧遠九疑山
5)桂林-九疑山:桂林-道縣-寧遠九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