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據傳寺名因“白馬負經”的典故而得。白馬寺屢經戰亂,數度重建,如今的白馬寺面積不大,步行游覽全景區完全沒有問題。
游客由山門進去寺內。山門是明代所建,山門外兩旁的石雕馬是宋代的遺物。寺內現有五重大殿,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場所。在第三重殿大雄殿內,擺放著白馬寺的“鎮寺之寶”——中國僅存的元代“夾貯干漆造像”。殿內的23尊元代“夾苧干漆”造像,形態各異,全都是由絲、麻制成,每尊重量僅有3到5公斤,從元代至今700多年來未經修繕,仍然色彩如新。
白馬寺中還保存著自唐代以來的歷代碑碣40余座,以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頗為珍貴(在山門的東側)。景區內還有三座墓地值得一看: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的墓地(在山門內東西兩側),以及宰相狄仁杰的墓地。但也有一個說法:“狄仁杰之墓”中埋葬的不是狄大人,而是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薛懷義曾經做過白馬寺的主持。
在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齊云塔,創建于東漢,金代重修,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古建筑之一。
如今在白馬寺旁又新建了一個“世界佛殿博覽區”,以展示印度、泰國、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日本、韓國等國家風格的佛教殿堂。
1990年前,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臥玉佛殿和齊云塔院內的客堂、禪房等。
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后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明代夾纻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二供養人,觀音菩薩等塑像;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纻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毗盧閣為重檐歇山式,位于清涼臺之上,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分別位于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其中,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鼓樓于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分別位于清涼臺的東、西兩側,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臺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閣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中華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10余種藏經;并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位于寺院西側墻外100米處,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于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臺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墻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檐,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筑風格。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
位于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辟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中供奉臥玉佛一尊。
位于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位于大佛殿西側南部,原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闊七間,南北長24.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齊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齊云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云塔的記載改稱“齊云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洛陽市人民政府對齊云塔實施保護,于1990年建成,占地15畝的齊云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云塔等建筑。在齊云塔的東西兩側分布著附屬建筑:西側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筑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跡”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后,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并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游覽設施。
洛陽火車站乘56路公交車終點下車,關林廟乘58路到終點站下車。
白馬寺山門外的兩個石雕馬,是宋代的遺物,從保護文物出發,不管是否有人監管,都不要去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