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善寺是隋唐皇家寺院,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隋唐帝都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位于長安城東靖善坊內(今西安市小寨興善寺西街),是一座具有中外影響的古剎。
大興善寺始建于晉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距今已1700余年,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開皇年間擴建西安城為大興城,寺占城內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興”二字,取坊名“善”字,賜名大興善寺至今。
隋開皇年間,印度僧人阇那崛多、達摩笈多等先后來長安,在大興善寺譯經弘法。唐開元年間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后駐錫本寺,翻譯經典,設壇傳密,再經一行、惠果傳承弘揚,形成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寶庫――唐密,后來又經空海、最澄等傳之日本、韓國,再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流布廣泛,影響久遠,大興善寺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佛教唐密祖庭。
隋唐時代,長安佛教盛行,由印度來長安傳教及留學的僧侶在寺內翻譯佛經和傳授密宗,大興善寺因此成為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
現存山門為明代建造,造型奇特,為二層歇山式建筑。山門南題寫“大興善寺”四字。東側鐫有“莊嚴國土”四字,西側鐫有“利樂有情”四字。山門北題寫“五岡唐鎮”四字,保存完好。
天王殿是山門后南北中軸線上的第一重殿宇,內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彌勒佛,為明代托紗金裝。匾額“天王殿”為趙樸初題寫。廊柱懸掛兩幅楹聯。天王殿內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為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職風;東方為持國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職調;北方為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傘,職雨;西方為廣目天王,身紅色,握蛇,職順。在彌勒菩薩造像后方則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尊天菩薩,現存造像為明代木雕。天王殿東西兩側各開一門,東側門懸掛“金剛”牌匾,西側門懸掛“悉地”牌匾。
平安地藏殿位于天王殿后東側,內奉地藏王菩薩。門楣上懸“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地藏菩薩右手持九環錫杖,左手持明珠,左右兩側為大型整體群雕。平安地藏殿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一殿閣君至第五殿閣君,由第一殿秦廣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閻羅王殿部分內容組成。
救苦地藏殿位于天王殿后西側,內奉地藏王菩薩。門楣上懸“救苦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救苦地藏殿的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六殿閣君至第十殿閣君,由第六殿卞城王殿、第七殿泰山王殿、第八殿都市王殿、第九殿平等王殿、第十殿轉輪王殿部分內容組成。向大眾表明佛教因果關系,揭示人們行為的真善美與假丑惡啟迪人們的理智和善心。
鐘、鼓樓位于大雄寶殿前廣場東西兩側。東為鐘樓,上懸“天聲”牌匾。西為鼓樓,上懸“地音”牌匾。鼓樓內有寺僧監制的直徑1.5米大鼓。
大雄寶殿內供奉五方佛造像,東西兩側供奉二十四諸天,后側供奉海島觀音、善財童子和龍女。殿內梁柱懸掛五副楹聯。大興善寺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祖庭,在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拔宸椒稹庇址Q“五智佛”、“五智如來”,代表中、南、東、西、北正方。
觀音殿內供奉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薩一尊。大興善寺的觀音殿建筑南北中軸線上,這樣的格局在其他寺院很少見。據宋人記載,認為佛教寺院塑立觀音像即始于大興善寺。觀音殿兩側各有配殿五楹,西邊是十王殿,東邊為地藏殿、與觀音殿組成一院落,成為陜西省佛協和寺內僧人居住的所在地。
殿內奉文殊菩薩圣像。文殊殿前的對聯為:“法鏡慈云觀秋月春花含將妙諦,智燈懸空聽晨鐘暮鼓悟徹禪機?!?
殿內奉普賢菩薩圣像。普賢殿前的對聯:“蓮座擁祥云名剎宏開登凈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地藏菩薩銅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為緬懷祖庭,追思昔日中日友好交流而贈送的。大興善寺與日本佛教的關系源遠流長,佛教于六世紀初,由中國、朝鮮傳入日本。這尊地藏菩薩是1985年由日本“真言宗空海大師同志會”贈送的,“同志會”亦屬于密宗法系。
法堂殿內供奉密宗的大日如來,藏有唐代銅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態各異,獨具風格。法堂為寺院講經、傳法的地方。大興善寺法堂為大興善寺正中最北的一座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兩間,正門上懸掛以匾額,題曰“覺悟眾生”,為清末光緒皇帝御筆。字跡雍容大度,豐腴自如。法堂與南邊的觀音殿以及東西兩邊的玉佛殿、臥佛殿組成的四合院,是大興善寺最為幽靜的處所。庭院中有古柏十余株,濃蔭森森,遮天蔽日。還有一株紫藤,為明代所植,有三百多年的樹齡。
隋朝擴造的大興善寺在大興城靖善坊內,與玄都觀隔街相對,氣勢宏偉?!堕L安志》卷七載:(大興善寺)“寺殿崇廣為京之最。號曰大興佛殿,制度與太廟同?!薄掇q正論》卷三詳細地描繪了大興善寺的碧瓦飛甍,金殿巍峨的氣派。
根據《續高僧傳》中記錄的大興善寺大殿“鋪基十畝”的描述,并以其平面尺度為基礎,參考唐代文獻中描述的與大興善寺對應的皇家道觀玄都觀中有“百畝中庭”,推測大興善寺大殿中心庭院,亦有接近百畝的規模。
大興善寺整個寺院占地約120余畝,殿堂、僧舍243間,總體規劃突出了佛教寺院的特點,以佛教建筑為中心,形成南北平行的三條軸線。主要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軸線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東西禪堂,法堂等。另外,在寺院的西側修一佛塔,以紀念為大興善寺的繁榮作出貢獻的僧侶。
大興善寺始建于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泰康年間(265—289年),初稱遵善寺。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詔建大興城,敕令遷寺于新都,命為國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時原為大興郡公,而寺址位于靖善坊內,故取“大興”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開皇七年(587年),召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曇遷入京為“六大德”,并有僧眾300余人入寺供養,令其為國行道。寺又創設譯場,隋開皇時先后有那連提黎耶舍、阇那崛多、達摩笈多、彥琮等譯經于此。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太宗令以波頗主寺內譯場。
唐中宗神龍年間,韋后追賜其父為酆王,改大興善寺為酆國寺,唐睿宗景云元年,復舊。
唐玄宗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年),密教僧人“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在大興善寺翻譯密籍500余部,大興善寺為長安三大譯場之一,也成為中國佛教密宗圣地。日僧多有來此寺中住學者,圓仁、圓珍等人即于本寺受傳密教,將密宗傳播至海外。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不空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帝師,又曾與寺內行息災咒法,設灌頂道場與戒壇,在華夏首開灌頂之風。此后大興善寺與青龍寺并稱為密教之中心道場,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習天文數學并密法。
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寺院損毀,至五代時,僧人被勒令還俗,從此一蹶不振,世幾不聞寺名。
宋元時期,大興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滿禪師才在此“鼎新梵剎”。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云峰禪師居大興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鐘樓,弘揚禪宗。
清朝時經過三次較大規莫的脩葺,第一次是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人麩齋脩建了住持室、大雄寶殿以及禪堂廊庶,面貌一新。第二次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川陜總督筆貼式、平安納等集資,先後脩建前殿、鐘鼓二樓、大殿、十王祖堂、彌勒殿等建筑,前後約十年才完工。
清同治年間,寺院建筑再次被毀,僅存鐘、鼓樓和前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太虛法師和于斌、馮玉祥等人組織了中國宗教徒聯誼會,并於1945年在大興善寺創設了“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
1955年,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進,配以廊廡僧寮,規模為西安今存眾剎之首。
1956年為保護佛教名勝古剎,政府撥款對大興善寺進行了大規模整脩。由臥龍住持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監皖。他們與臥龍、慈恩、莊嚴四寺合并,祖成了農業社,十多名僧人擁有四十多畝土地。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1984年4月,陜西省佛教協會接管大興善寺,用半年時間修復殿堂、僧房41間,并重塑破毀佛像,翻整了二十余畝荒地,修剪綠籬一千余米,增加盆花六百余盆,植黃楊、冬青、刺伯等三萬株美化環境,并新建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服務部,購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興善寺面貌大為改觀。
1985年,大興善寺成為西安市佛教協會的會址所在地。
大興善寺現存唐刻青石獅和歷代整修寺院的碑碣、香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佛像、清康熙年間西藏喇嘛向朝廷進貢的二十一度母像、明代如來佛像及很多宗教藝術品。
是為紀念歷代為大興善寺的建設和弘揚佛法作出貢獻的高僧所建,坐落于大興善寺西側。
舍利塔為六邊五層閣樓式,原位于陜西省軍區大院(隋唐大興善寺界內),1992年遷建至今址。舍利塔為土層單體建筑,下層為方形塔基,其上六層為正六角形,每一層的正面均有佛龕,龕內有坐式佛像。一層南開一門,門楣磚雕“舍利塔”三字。
位于觀音殿東南。不空和尚(705—774年),“開元三大士”之一。唐代宗大歷九年(774年)圓寂,代宗輟朝三日,敕贈“司空”號,謚“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敕準不空弟子慧郎在大興善寺為不空立碑。銀青光祿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國馮翊縣開國公嚴郢撰,銀青光祿大夫彭王傅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徐浩書。建中二年(781年)歲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建。
碑文記述了佛教密宗的傳承歷史,以及榮任唐王朝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不空和尚的業績。對于研究佛教密宗傳播,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礎石二十八個,為唐代遺物。唐轉輪藏經殿遺址處在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轉輪藏經殿始建于唐代,用以收藏經書?!稗D輪”意為佛法如車輪常轉。該殿在唐武宗時期被毀,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后又毀于戰火。舊址為高1米的方形土臺,邊長15米,有礎石二十余個,沿地表可見。轉輪藏經殿遺址在舊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恢復。
位于觀音殿前右,清康熙二年(1663年)刻,碑文部分上下七尺(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廣二尺七寸,為南禪曹溪門下第二十六世易庵和尚撰文并書寫,咸寧黃璟篆額。碑文分上下五段,每段楷書二十四行,行十四字。
位于觀音殿前左,清咸豐元年(1851年)刻,碑底及額通高六尺六寸(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廣二尺五寸五,楷書十二行,行四十七字,為南禪宗臨濟門下第三十七世了信和尚撰文,翰林院庶吉士武廷珍書,國仁和尚篆額。
位于內院庭西,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碑文上下八尺(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廣三尺,行楷二十八行,行七十二字。兵部右侍郎王新命撰文,平原董訥篆額,翰林院修撰沈文秀書。
位于內院庭東,清康熙十五年(1706年)刻。碑文部分上下八尺二寸五(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寬三尺。陜西巡撫鄂海撰文,晉江黃明篆額,平安納書??瑫?,行五十八字。
法堂前東側寮房墻壁上的康有為七絕詩墨跡刻石。民國十三年(1924年),康有為來西安曾到寺內一游,遂留一絕:晉隋舊剎暢宗風,翻譯經文殿閣雄。惆悵千房今盡毀,斜陽讀偈證真空。此外,法堂前西側寮房墻壁上的康有為“應無所住”墨跡刻石。
乘坐2、26、215、323、521、K605、701、704、716、720、721、722、游6、游8(610)等公交在“小寨”站或“長安立交”站下車即到。
或乘坐地鐵2號線”小寨“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