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特別在葉中更高。每500克鮮萵筍葉中(北京地區),含蛋白質10克,脂肪2.5克,碳水化合物16.5克,鈣190毫克,磷185毫克,鐵5.5毫克,胡蘿卜素10.7毫克,維生素B20.6毫克,維生素C75毫克等。但在莖中含量就低得多,每500克萵筍莖,含蛋白質僅1.5克,脂肪僅0.2克,碳水化合物僅4.7克,胡蘿卜素及維生素C的含量甚微。
可食用部分62%。每100g含能量59kJ、水分95.5g、蛋白質1g、脂肪0.1g、磰食纖維0.6g、碳水化合物2.2g、胡蘿卜素150μg、視黃醇當量25μg、硫胺素0.02mg、核黃素0.02mg、尼克酸0.5mg;維生素C 4mg、維生素E 0.19mg、鉀212mg、鈉36.5mg、鈣23mg、鎂19mg、鐵0.9mg、錳0.19mg、鋅0.33mg、銅0.07mg、磷48mg、硒0.54μg。其葉可食用部分89%。每100g含能量75 kJ,含維生素C 13mg,明顯高于莖部。所以從營養方面考慮,應改變吃萵筍莖不吃葉的習慣。
1、開通疏利、消積下氣:萵苣味道清新且略帶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進食欲。其乳狀漿液,可增強胃液、消化腺的分泌和膽汁的分泌,從而促進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對消化功能減弱、消化道中酸性降低和便秘的病人尤其有利;
2、利尿通乳:萵苣鉀含量大大高于鈉含量,有利于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促進排尿和乳汁的分泌。對高血壓、水腫、心臟病人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3、強壯機體、防癌抗癌:萵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其所含有機化含物中富含人體可吸收的鐵元素,對有缺鐵性貧血病人十分有利。萵苣的熱水提取物對某些癌細胞有很高的抑制率,故又可用來防癌抗癌;
4、寬腸通便: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壁蠕動,通利消化道,幫助大便排泄,可用于治療各種便秘;
5、萵筍含鉀量較高,有利于促進排尿,減少對心房的壓力,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極為有益。含有少量的碘元素,它對人的基礎代謝,心智和體格發育甚至情緒調劃都有重大影響。因此萵筍具有鎮靜作用,經常食用有助于消除緊張,幫助睡眠。不同于一般蔬菜的是它含有非常豐富的氟元素,可參與牙和骨的生長。能改善消化系統和肝臟功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欲,有助于抵御風濕性疾病和痛風。
將萵筍根部,用小刀反方向切割,把外表的粗皮割掉,再將尾部細嫩的皮削干凈,只留下內部青綠色的莖,先斜切成大薄片,再切細絲;炒鍋里燒熱油,加入萵筍絲、鹽、雞精,用大火快速翻炒;直至萵筍絲變軟即可盛盤,最后用紅尖椒裝飾一下。
豬肉切片,加入少許鹽,雞粉,白胡椒粉,少許料酒抓勻腌制備用;胡蘿卜及萵筍蒜全部切成片;鍋放油燒熱后,將胡蘿卜和蒜片先放入炒香,略炒胡蘿卜后加入肉片打散翻炒至8成熟,加入萵筍片,調入少許美極鮮醬油增鮮,少許鹽,翻勻炒熟即可。
萵筍去皮后洗凈,切成細絲,生姜與大蒜切成末,蔥切花,將萵筍絲放入沸水中焯半分鐘左右,撈出后過冷水瀝干,將瀝干的萵筍絲與姜末、蒜末、蔥花一起放入碗中,加入適量的鹽,少許生抽、芝麻油、辣椒油、醋,拌勻后腌制10分鐘即可。
萵筍+細辛:細辛辛溫,發散解表。兩者功能性味皆不相合,故以細辛配方治病者,勿食萵苣,否則降低藥效。
萵筍+奶酪:乳酪是油脂性食物,而萵苣性寒,二者同食,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或腹痛腹瀉。同時,萵苣生食時,因洗滌不凈,易受寄生蟲污染,如鉤蟲、蛔蟲等,皆不利于健康。
萵筍+蜂蜜:不利腸胃,易致腹瀉。
種植秋萵筍,應選用耐高溫、不易抽薹、優質高產的中晚熟品種,8月初氣溫較高,育苗時必須遮陽,方法是:播后用草簾、遮陽網平放在床面上,出苗后將簾、網架高約1米,以便透風。選擇土壤肥沃的大田栽植秋萵筍。定植前深耕曬垡,畝施人畜肥2500~3000公斤、餅肥35~40公斤作基肥。定植一周后,結合中耕除草,每畝用稀糞水150公斤加尿素5公斤及濃度為0.2%磷酸二氫鉀液澆施。在秋萵筍封行前,再視苗情用稀糞水加磷肥追施2~3次。為防止秋萵筍抽薹,可在蓮座期末噴濃度為0.1%矮壯素液,隔7~10天再噴一次。在肉眼可看到小花蕾時摘心。
宜食:
萵筍適宜小便不通、尿血及水腫、糖尿病和肥胖、神經衰弱癥、高血壓、心律不齊、失眠患者食用;婦女產后缺奶或乳汁不通也宜食用;酒后食用可解酒;兒童少年生長發育期時食用更佳。
忌食:
多動癥兒童,患眼病、痛風者及脾胃虛寒、腹瀉便溏之人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宜過量或是經常食用萵筍,否則會發生頭昏嗜睡的中毒反應,導致夜盲癥或誘發其他眼疾。若多食萵筍引起夜盲和眼疾只需停食萵筍,幾天后就會好轉。女性月經來潮期間以及寒性痛經之人,忌